2018年2月19日 星期一

請把憤怒慢慢縮小


載於星島日報教育版
生急忙的跑到教員室,大叫有同學在班房亂發脾氣,推倒別人的桌,請我到班房處理。我步出教員室,問問是誰,學生說是小牛,心想近日他的脾氣很差,也是一個敏感的孩子,今次又是什麼事,引起他內在的不安和憤呢?

到達班房時,小牛正在氣憤中,班導師想辦法阻止,可是他的負能量也很大。判斷情況後,還是請他離開班房,暫時遠離同學比較好說話,便帶他到校務處,先安頓好孩子的情緒。

班導師先了解情況,原來是同學們取笑他,笑他曾被人抱過,說他還是一個小寶寶,所以才氣憤難當。我表示明白,便問他:「但是當你推倒別人的桌,打過人後,心裏是不是還在嬲?」他說是,再問:「同學是不是就不再取笑你?」他說沒有,我:「那麼生氣打人,有沒有用?」他說沒有,我讓對話稍停片刻,讓他思考剛才的對話。

隔一會,我問:「你的憤怒在身體的哪個地方?在心臟嗎?」他說是,我:「你的憤怒有多大?」他:「有拳頭那麼大!」我:「你的憤怒又是什麼顏色?」他:「是紅色的」,我:「唔!你真的憤怒呢!你要不要把憤怒送走?」他點頭表示想。

我把手放在他的心房,請他用力深呼吸,問他有沒有感到舒服一點?呼吸有沒有慢一點?他說是。我請他回想,有沒有和同學一起快樂的時光?他說有,我請他說出來,每說一個片段後,我便問他心裏的憤怒有沒有縮小了,他都說有。最後,問他憤怒還在嗎?他說還有小小,哪憤怒現在是什麼顏色?他說現在是藍色,我表示欣賞,憤的顏色變了,現在你已沒有很生氣了,心境也平靜多了。

有時,嚴正處理學生表面不當的行為固然重要,但沒有好好安頓情緒並不一定能保證學生會再犯同樣的問題。有界線之餘,也要教導學生管理好自的情緒,協助學生找出安頓情緒的方法,才會長成一個身心靈都健康的孩子。


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

數粒教學

刊登於星島日報

小蝴蝶升上小一以後,開始要做功課,她有一本數學練習,很厚的,有連線等遊戲,也有加減數的練習。
她的加數還不很熟練,一直用手指協助,可是答案大於十的題目,手指不夠用了,我便找來數粒,讓她數。
有一天,她要做143這類習題,我請她不要14粒數粒一堆的放,而是把十粒排成一列,另外四粒放成一堆,加三即放三粒數粒到四粒那一堆裏,而後數一數四柆加三粒的總和,但不用數那十粒一列的數粒。
那一個練習都是十數加一個位數的類型,我教她用這方式,算了好幾題這類型的題目。未幾,她突然沒有再數數粒,而是在沉思,沉思該甚麼做最快速。隔了一會,她突然大叫,132,不就是32再加10等於15。啊!這真是大發現,這不是我教導的結果,重要的是,這是她自己的發現,是通過實物操作而得來的結果,所以她後來應用自己的發現,自行計算餘下的題目,不用幫忙或教導。
不要以為這是一件簡單的事,數粒的排列,加深小蝴蝶對十個一數的概念,阿拉拍數字141是代表十,在數粒的排列中,能明確的看見,是固定的。但在14這二位數中,部份孩子是沒有辦法理解位值的概念,不少孩子還是不明白14中的1 ,是代表十的(當然長大了便知道)。
這次教學經驗,讓我體驗到,實物操作,讓孩子更能理解數學的抽象世界。但問題是,如何放在十多人,又充滿學習差異的的大班教裏?
後來,我要在五年級教異分數加減法。過去的經驗是異分母加減是孩子感到最困難,最不想學習的課題。這需要孩子懂得分數的概念,掌握應用最小公倍數找出公分母、擴分、同分母分數的加減等方法。但這些方法一般都很抽象,能力佳的學生,被學生問題擴分為何是分子和分母都乘上相同的整數時,也只能是啞無言,不懂回答。
我和教學助理討論孩子為何不懂的理由,我看著題目,突然明白,孩子只看見工作紙上一堆符號,卻不明白其中意義,數學的演算,也只是一套又一套的運算規則,要明白其中道理,卻不容易。所以,數學能力佳的學生,一般只是很快掌握這套規則,能算對答案的機率高,卻不見得理解。
所以,當我看見小蝴蝶從實物操作中,掌運算上的規則,便明白,學習沒有捷徑,讓孩子經歷思考的過程,從中總結演算規則,比起大量練習,似乎更為有效。



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

APDEC 2016

刊登於星島日報

完成了暑期實驗中學的課程,便匆匆趕到台灣苗栗,參加由全人中學主辦的第一屆亞太民主教育年會,即Asia-Pacific Democratic Education Conference , 簡稱APDEC
今年,我和幾位自然學校老師義工一同前往參加,盡管因為工作關係,只能參加最後兩天,但還是能感受年會的熱列氣氛。
今年年會共七天,內容包括主題講座、open space、表演舞台、一天台灣之旅及圓桌論壇,年會的日期及內容,可以每年不同,由主辦單位決定。今年主題講座邀請了世界知名,也是歷史最悠久,影響最多教育工作者的民主學校,夏山學校創辦人之孫Henry Readhead來演講。他的演講風趣優默,分享很多夏山學生寄宿生活的樂趣,其中的教育意義,對應家長的憂慮和擔心,及守護孩子之間的界線,讓學生教師們都能享受宿舍生活。他表示不管孩子是因為好奇、好玩或是惡意,只要侵犯別人的界線,便要立即阻止,讓孩子明白不是隨心所欲,便是自由,自由是有界線的。這麼難得的機會,待他演講完畢,我立即上前和他打招呼,表示希望能拜訪這所另類學校的先鋒,他也爽快答應,期待有一天能到夏山學校探訪。
後來,自校有一位老師想開一個open space,我當然支持,是要教外國人唱廣東歌。open space是讓與會者也能分享各種事物的安排,不論是討論、會議、交流及文他分享都可以,只要年會的參加者有意,便可向大會申請時間,然後便安排地點,再放在日程表上宣傳,待有興趣的人來參加。我們選擇到戶外,找一處多人經過的地方,在地上放上歌詞及拼音,把路過的人叫來一起唱歌,我們選了自校校歌,大家手舞足蹈的一起唱,好不快樂!
七天的年會很快便過去了,很多精采活動未能參加及觀賞,例如花了七年拍攝的紀錄片「學習的理由」、一天的台灣之旅等。但隨著圓桌論壇而結束,大會正準備由四位年青學生,以四國語言,宣讀大會宣言的初稿,同行的香港教育大學老師,提示我請香港唯一的學生上台,以廣東話宣讀。我問同行的大學生,並和主辦單位商討這突發安排的可能性。負責的澳洲人想了一會,便立即答應,立即安排那大學生上台,成為最後一位宣讀宣言的人。那澳洲朋友事後表示,這真是展現民主精神的一刻呢!
明年,亞太民主教育年會由日本主辦,日本有很多民主學校,更開設民主大學,希望下一年能跟更多老師學生前往,促進這種國際交流。



禮物

刊登於星島日報

那天上學,一位六年級學生叫我在校務處門外等他,說有一份禮物要送給我,然後一個人直衝上教室,去拿那份讓人驚奇的禮物。我好奇,孩子會送給我什麼禮物?又為什麼會送禮物給我?
未幾,他在校務處大門外喊我出來,把他的禮物遞給我,我拿在手上,一陣溫暖的感覺,從那份禮物源源送來。
近日因為開學,在忙亂之中,每天都在教室之間跑來跑去,上課和行政,一大堆工作,在等著我去應付,枱上的文件,總是亂放一堆。然而這時候,才開學沒多久,卻有一位大男孩,主動送上一份自制的禮物,實在令我異常快樂。那是一幅人像畫,用鉛筆畫的一位美國職業籃球(NBA)巨星,是今年暑假,才剛榮休的湖人球星高比拜仁(Kobe Bryant)。我還記得他燦爛的笑容,問我畫得像不像?又不好意思的表示,抱歉因機件故障,過膠時出現而的摺痕。但那份心思,真的令人感動,他不單只畫了一幅高比拜仁的畫,還要把它過膠,讓它能保存得很久。
還記得昨天,才跟他聊起美國職業籃球的種種,他驚訝我也是一位籃球迷,不單喜歡打籃球,也喜歡看球賽,他問我最喜歡的籃球明星,我回答是早期湖人的魔術手莊遜(Magic Johnson),然後談到近代的球星,再聊去年總決賽的觀感。一大一小的,在走廊上高談闊論談籃球,師生有份這閒情,在這忙亂的日子,也是難得。
想不到的是,他當晚竟然把我其中喜歡的一位球星畫下來,並且過膠送給我,怎不讓人感動?我立即把畫像釘在璧報上,讓我能日日看見,感受及接納孩子的喜愛。
我想,教育最讓人感動的地方,不在教室上課時,不在孩子考第一時;而是在這種走廊閒聊時、在球場上打拼時、在傷心難過陪伴時、在受傷送暖慰問時、在看見同學努力認真時、在處理同學們紛爭時、在營火會說笑時、在野地一起觀星時,就是享受那份生活美。
回看從前畢業生在畢業營的回顧,其中一位是這樣寫的:「記得一齊去CAMP,記得一齊打籃球,記得一齊比人罰,記得係籃球場上玩「捉衣因」,記得同學受傷,記得D老師,太多太多野記得同懷念了。」不錯,孩子記得的,都是在校園裏的生活小節。而自校當教師,不用追求安靜的課堂管理,不用忙於追收功課,重要的是,好好和學生生活!

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

開學

刊於星島日報

每年九月一日,都是自然學校,開學重要的日子。為了準備開學,自校老師在開學兩週前,已在做準備工作了,我看見二年級的班導師,重新粉飾班房外牆,我欣賞老師,用心為孩子安排,讓教室充滿導師的期盼,我的兩位女兒也有幫忙呢!其他班導師也用心安排坐位,打掃教室,讓孩子開學期間,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。
開學禮,由我主持,我請孩子數說,自校和暑假期前有什麼不同?大家都很熱烈的發言,孩子們總會發現大大小小的轉變。不過,所有人都能發現,廁所變整齊乾淨了。原來自校家長在上學期末,共同努力,成功籌得裝修廁所的工程費用,自校廁所一直是使用傳統的化糞池,內部設備也殘舊,現在終於改善改來,還加添了熱水爐,冬天可以沖暖水浴,大家都很喜歡呢!暑假,不少孩子都有回來幫忙,洗刷新坐廁,在面書的分享,知道孩子們的功勞也不少啊!
然後是介紹新老師,今年有三位新老師,大家都對新老師很好奇,我請同學問每位老師三個問題,大家都對老師的外貎,很感興趣,問很多相關的問題,孩子們就是這樣,注意和關注的東西,跟大人永遠都不一樣。但這種無聊的提問和回答,反而帶來同學老師們歡樂的笑聲。讓笑聲充滿在學習的環境,是我們一直努力做的事,而自校的開學禮,就在歡笑聲渡過。
自校的開學,並不是立即上課,第一週,我們讓孩子做不同的事情,例如勞動課、自然萬花筒、生活會議和生活法庭等。有一天,是四社認識,我負責帶領風社,簡單互相介紹以後,有同學希望能先玩集體遊戲。孩子都喜歡玩,也好,時間多著,於是請大家提出可以玩什麼。結果,大部份贊成玩兵捉賊。要分兵和賊的時候,有很人想做賊,不想做兵。反正只是跑動的遊戲,孩子樂於參與便好了。於是我表示,我做兵,想做兵的跟我一齊,結果,大部份人要做賊,只有四五個低小女生要做兵,孩子都喜被人捉的刺激感。
二十分鐘過去了,遊戲結束,大家喝點水,回到禮堂,一起建議這學年的社際比賽,然後,一起創作口號標語。大家分組創作,用我帶來的海報紙,和箱頭筆,畫畫的畫畫,寫標語的寫標語,很集中呢!他們還要簽名,真可愛!


下水禮

刊於星島日報

開學,總是安排學生到清涼的小溪玩水,我們稱之為下水禮。可惜,今天的下水禮一直被天雨所影響,一直延期至開學第二週的星期五。最後,老師們決定,不管天氣如何,還是去吧!
那天,全校分為兩組,一二年級到學校後山,三至六年級則到遠一點的藍地水塘。通往籃地水塘的山溪,有一個開濶的行者池,可讓孩子玩水玩個夠。
我們在富泰邨集合,待人齊以後,我說明上山的路況,大家需要注意的事項後,我突然抬頭望天,卻看見烏雲密佈,似乎快要下雨的樣子,我立即附加一句,若天氣不理想,即使上到山上,也可能立即離開,避開不必要的危險。孩子們都能理解,於是大家開始一個跟一個的,魚貫走入虎地村,走捷徑到籃地水塘。
上山的路是小路,大家只能慢慢走,約半小時,我們抵達籃地水塘附近一塊空地,卻突然狂風大作,大家立即打傘,或穿雨衣,希望這只是一陣過雲雨。可惜,等了十分鐘,未見雨勢有退減的跡象,老師決定放棄去行者池了,畢竟帶著一群大小孩,安全要緊。於是決定沿車路,走到嶺南大學安頓,再作打算。
半路,發現一避雨亭,我請大家在亭裏暫避。童心未了的老師,請同學放好背包,帶領一班不怕雨,也要玩的孩子,在亭外玩水。亭外的一條小水溝,則成了孩子們的小小遊樂場。天雨,無礙孩子玩的興致,照玩不誤,而且孩子也早有準備,已帶齊更換的衣服。玩了半小時,我們繼續行程,大雨讓路邊的水溝,成了小河,孩子們當然也不放過,把樹葉等能飄浮的東西放在水上,看著樹葉隨水飄流,也覺好玩。
未幾,終於走到嶺南大學了,大家立即換好的衣服,暖和身體,免受風寒。然後,各班找一個舒適的地方午餐。老師和學生,打成一遍的聊天,聊當天的感受和經歷。
三年級碰上一位講師朋友,相約午後去上他一課。我猜想,三年級的小人兒上一堂大學的課,能忍耐多久,結果三分鐘不到,便要出來了。老師帶大家分享,卻不只一位同學表示,只要聽懂英文,應該也會想到大學裏學習。另一班同學午後參觀校園,在校園裏玩遊戲,難得大學這開放的空間,能讓大家在大雨中玩。
天雨,無礙孩子玩水的樂趣,簡單的遊戲,參觀大學校園。能隨遇而安,照顧安全,隨機應變,也是一種學習呢!



照顧不同學習需要

刊於星鳥日報

當我巡查學生做數學改正練習的情況時,發現有一位同學沒有心機做改正。開學到現在,我發現他的能力並不弱,於是上前了解他的狀況,想知道究竟發生什麼事。原來他感到很無聊,這份工作紙已做了很多次了,又要改正相同的題目,又不是很懂,又怕改正不對,有可能要重做。
了解原因,事情便好辦了,既然認為做相同的題目很無聊,而我的目的,是希望孩子能從足夠的練習中,學習到數學的解題方法。剛巧我多印了幾份難度不同的工作紙,是預備給能力高的同學用的,於是我拿給他看,請他選擇做原有的改正,或是這一份難一點點的工作紙,但條件是要全部答對,錯了還是得改正。他沒想多久,便選了這份新的工作紙,而且工作態度明顯有改善,做錯了,會甘願改正,怨言少了很多。改正幾次以後,全對了,我口頭讚賞他,表示他是有能力做好的。
很多時,學生遇到學習困難,老師不單只是對應學生的能力,也要照顧學生的感受。不懂或不願做,很多時都是情緒問題,結果影響到學習的信心,擔心會做錯,又怕老師會罵,或會留堂。在這種負面情緒下,一般都不會選擇積極解決問題,反而是把問題延後。這時候,老師便要協助孩子,想一個解決的方法了,方法有很多,但要對應孩子的情緒,才能解決問題。
在自然學校,為了保持小校的辦學特色,我們選擇一級一班的小校模式,並且選擇小班教學,一班最多收生十六人。儘管如此,學習差異還是可以很大。
今年我任教兩班數學,每班都有能力高的學生,每次都要預備多一兩份難度高一點的工作紙給他們。當然也有能力有限的學生,對他們的要求也要降低一點,不一定要完成所有功課,而且也可能要調整一下難度。不過,能力中等的人還是佔最多,只要是合適的題目及份量,一般都會極積學習,有問題都會問老師。這亦是人情之所在,希望自己能學會,希望自己能成功,是每一個學生都會有的正向期待,沒有人想自己給人懶惰的感覺。
因為要對應的不只是學習能力的事,更重要的是情緒感受,這不會因為能力分組分班,便能解決,在大班裏更是沒法處理,所以自校堅持小班小校模式,就是為了讓老師有能量去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。